
公共艺术的历史沿革
- < 返回列表
- 发布时间:2015-05-23
公共艺术的历史沿革
【概要描述】一、公共艺术概况
通常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应该从“公共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去把握。所谓公共性,即指与公众、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以及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和民主性,“公共性”包含两方面的信息:第一,作品的发生地点是公共场所;第二,作品受众的主体应该是公众。
- 发布时间:2015-05-23 08:50
一、公共艺术概况
通常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应该从“公共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去把握。所谓公共性,即指与公众、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以及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和民主性,“公共性”包含两方面的信息:第一,作品的发生地点是公共场所;第二,作品受众的主体应该是公众。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广义上包含所有具有精神作用的人为创造。狭义上仅指纯精神作用的艺术类型,它可以是雕塑、喷泉、照明、音乐、视频、装置等。
公共艺术的名称在中国大陆的引入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它源自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发达国家。当代公共艺术在国内缘起的背景和需求,是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的快速演进,“城市形象塑造”及“城市营销”概念的兴起,以及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改造及景观设计的普遍需求。
综观公共艺术理念和实践在中国20余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国外的公共艺术水准相比,中国的公共艺术成长远远不如中国的经济指数来得迅猛。从艺术表现形式看,不仅其依然局限于城雕和壁画,甚至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公共艺术就等同于城雕,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导致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单一化。同时,在城市发展过分追求速度化、形式化的景况下,大批粗制滥造、抄袭模仿国外较成功的城雕作品不断涌现,致使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水平呈现羸弱的现状。
二、深圳公共艺术简述
深圳一直有着文化超前的意识,公共艺术领域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平民化色彩很浓,群体观念的差异体现在雕塑上,典型作品就是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深圳人的一天》。这组群雕以超写实的风格如实反映了18位普通深圳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成为深圳公共艺术起步的标志。《深圳人的一天》2004年获得全国城市雕塑成就奖的特等奖,可谓国内公共艺术成功的典范。
2009年3月17日,拥有18年历史的“深圳雕塑院”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成为深圳公共艺术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内首家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内公共艺术从深圳起步,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传达出一个城市文化转型的信号。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概念,以及重视“公民的文化权利”的观点,正是这个思路主导和促成了公共艺术中心的成立。
2003年,“深圳国际公共艺术展”的举办,在中国首次将公共艺术与市民联系在了一起。除了实践,理论方面,2004年在深圳开幕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通过搭建公共艺术的学术平台,促进了中国公共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艺术特征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公共艺术所强调的不是个人的风格,而是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享的关系,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基于上述原理,公共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文化艺术特征。
一、公共性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加大众艺术,它首先要考虑的是大众的接受程度,与周围空间的融合程度等等。“公共艺术”不只是艺术的问题,公共性才是其发生的前提。可以说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其公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设计中,公共艺术与大众权利相关联,考虑公众的接受和参与。
大众权利,是指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就公共艺术而言,大众权利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享用艺术资源,一个是参与艺术生产。这意味着公众不但有权欣赏公共艺术的创作成果,还有权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体现公共艺术的接受和参与。
公共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与大众权利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说,专家、领导、群众对公共艺术都有发言权,特别是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建立,应该征求公众的意见。深圳华侨城的雕塑公园里放置着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最初,一些先锋艺术作品进入社区时,曾引起社区居民的抗议。有人认为,这些艺术品奇形怪状,非但不美,反而影响环境。而面对民众的非议,不少艺术家表示,艺术家的创作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不应屈从于大众的审美。
艺术强调的是个性,而公共艺术同时又强调公共性。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公共艺术与民众呼应、对话、产生亲密关系,和公众“亲密接触”成为公共艺术公共性的重要特征,
“华侨城事件”是一件公共艺术必须考虑公众接受和参与的典型案例。
公共艺术不同于以往城市雕塑的地方,就是改变了过去委托方和被委托方这种两方博弈的状态,变成了三方博弈,使公民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意识。
(二)情感效果上,公共艺术与公众体验相关联,注重互动、娱乐和分享。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一方面指公众现实参与的可能性,一方面指它提供给公众的想象空间。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是指物质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特制,体现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因此,在情感上,公共艺术更具亲和力,在体验中实现互动、娱乐和分享是其重要体现。
深圳市广美雕塑壁画艺术有限公司(下称“广美雕塑”)建造的国内首例大型灯光互动雕塑--《升华星城》就是一件极具体验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升华星城》矗立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的岳银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雕塑发出的绮丽灯光,便会引发出孩子们嬉闹的尖叫声和公众的欢声笑语,使雕塑释放出更多的艺术魅力。这座以抽象艺术语言表达的雕塑,能受到公众的热捧与喜爱,体现了政府在公共空间向公众营造的一种艺术福利,该作品不仅提升了广场的艺术品质,丰富了长沙星城的文化内涵,也升华了湖湘文化的精神。
雕塑应该是有距离感的、有冲击影响的、有色彩的图标,更能映射环境。《升华星城》直径13m、高13m,由抛光不锈钢喷色、玻璃和编程的LED灯制成。雕塑的玻璃地面由光和色彩反射的3个同心圆,彼此独立地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脉动和向外辐射,地面的镜面部分与上部的镜面球体及顶部的星盘镜面,呈现出双镜对照的层层叠叠的景象,3个椎体半圆的镜像摄取地面同心圆的映像,表现出晶莹剔透的水滴感受。
《升华星城》的上圆盘是不同大小的星星,带有编程的LED灯在不同的时间或明或暗,呈现出神奇梦幻的效果。白天上面的光线和晚上LED灯照射的星型,影子投射到锥形表面和地面,星星是利用程序创建的闪烁效果,在清澈的夜空,抛光锥形通过简单的建筑形式,折射出观众和周围环境的映像,创造出缤纷的景象。
《升华星城》的意图,是建造一个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活泼有趣的作品,营造一个让儿童和成人置身旋转木马似的游乐氛围,或是孩子在玩玩具般的有趣感受。雕塑采用的三原色是团结的象征,表明很多事物都是由少数的基本要素衍生出来。色彩连同形式,激发出儿童想象力的创造,这正是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很容易被不幸忘却的那份美好。
同样是“广美雕塑”的作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施家港的“广美雕塑”作品《渔舟唱晚》,以岳麓山落日为背景,长沙市市花杜鹃花为前景,以渔船撒网为主题,通过晚归来凸显人们的辛勤劳作。夕阳的光辉,怡然的鸟儿,鱼儿满载,丰收的喜悦盈满了整幅画面。这样的艺术作品同样拉近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自由的对话,让人备感亲切。
二、地域性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公共艺术让人与城市“面对面”。公共艺术专家、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中谈到,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代言人,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让城市赢得尊重、赞叹或惊讶,公共艺术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对市民的美育。
公共艺术的价值因地域化特征凸显出作品的生命力。所谓地域化,是具备本土文化特征、能够承载或传承当地的文化,并且具有当地文化的代表性。有的作品很小,但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有的作品很普通,但很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征,成为了城市的标志,《升华星城》就是这样一件地域化特征明显的公共艺术作品。
据资料记载,长沙因长沙星得名,长沙星是古代商周天上二十八星宿之卫星,因此,县志中以“星沙”称谓“长沙”。受“中国20强雕塑企业”之一的深圳市广美雕塑壁画艺术有限公司的邀请,美国北纳罗纳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中心研究员,唯一获肯尼迪奖学金的著名雕塑家,也是美国抽象雕塑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比利·李远渡重洋,到长沙考察调研,他被长沙新城区锐意改革的精神所感动,反复思考着这座城市创新与进取的艺术表达方式。
长沙湘江新区是位于长沙湘江之西的新城区,政府致力打造一个具有现代面貌的国际新城,希望雕塑能够表达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内涵。悠久的城市文脉给了设计师很好的启发,无垠天际的星空、旋转的纱锭、历史的长河,种种视角丰富了设计师的创意思路,一个拓展时空的艺术品就此诞生。
雕塑家比利·李选取该地区的百年纱厂的纱锭形象,来象征新区源源不断的发展,并将雕塑选址于具有百年历史的裕湘纱厂原址--岳银广场。纱锭的形象也是城市文脉的延展,穿越星盘的3个椎体,代表着空间界域的突破,不锈钢形状的概念是基于棉花制造业的形状、棉线锥、钓鱼浮标。雕塑有意选用当代的材料,旨在呈现长沙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同时包含着它的历史。
设计《升华星城》的考虑来自于对长沙这个城市的历史研究,《升华星城》用简洁抽象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具象雕塑形式难以表述的“改革创新”,使长沙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历史、精神、理想3个方面支撑起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境界和追求,是这座城市极具现代感的靓丽名片。
“广美雕塑”作品佳兆业东戴河铂域酒店雕塑群,不仅提取传统国画造境中的特色吉祥元素,如、马、仙鹤及葫芦等,更结合酒店所在地--辽宁绥中的地域特色的海洋元素和当地典故传说(如虹螺姑娘的故事等),通过编织的艺术手法呈现,可谓虚实相生,生动趣致,其地域化特征有效的增添了整个酒店的文化韵味。
三、时代性
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渐变渐进的过程。公共艺术从传统到现代到当代,题材不断丰富,由宗教文化丰富到历史文化、公共艺术。具体内容则由传统的牌坊、狮子、宗教造像,演变为城市公共雕塑、纪念碑式景观、园林小品,再到现在的艺术性建筑构件、城市家具等,公共艺术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也开始关注并反映当代,一大批紧扣时代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呈现在社区、广场,与公众“亲密接触”。如东莞万科金色城市雕塑作品《外星蚂蚁》借助镜面不锈钢材质的现代感和未来感,形成与人的视角置换,提升环境的场景感和趣味感,也使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时代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品《时代欢歌》以毛泽东、邓小平两个伟人的题词烘托展开篇章,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题进行创作,寓指中华民族就像飞跃的骏马一样迅速发展,人们的幸福生活无处不在,今天的歌舞升平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与时俱进,向伟人致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联《花开时节》雕花廊柱序让建筑斗拱与浮雕廊柱相结合的广场坐凳,铸二十四节气系列主题雕塑,籍以倡文明教化之风,宣和谐繁荣之象。作品以一岁之十二月为限,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月随斗转,花与星移,次第绽放,璀璨纷呈。斯逢国强民富之盛世,在晶玉之地铸以花团锦簇之廊柱,可谓锦上添花,蔚为彪炳!
四、社会性
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对话的一部分,是公众参与和影响人们看待并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当代公共艺术家们正在使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艺术手法,来重新塑造我们的环境。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雕塑移出博物馆和画廊等传统场所,到地面上进行放置,并结合土木工程和特定的场所艺术呈现,现代公共艺术的实践不再是一个人的作为,而是一个协作。譬如《升华星城》便是由雕塑公司总览承接组织管理,这个项目涉及到钢结构制造、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玻璃工人和照明专家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多方协作的成果。
公共艺术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艺术的效果而是社会的效果,公共艺术要解决的主要不是美化环境,更是反映与当下社会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或元素。公共艺术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和放置概念,也不再是简单的被人看的视觉形态,它的语言的综合性、辐射性、实验性、观念性大为增强,与其它艺术方式同步,具有越来越明晰的社会性特征。
公共艺术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它与时代发生了什么关系,什么样的艺术才是公共艺术,是一个更大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公共艺术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和见证。如同威尼斯双年展中蔡国强的“收租院”,它的价值恰恰是在于反映了“文革”时代集体参与的政治荒诞,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公共艺术具有反映公众情感、公众精神、公众意志的社会义务。在西方国家,公共艺术的社会性,意味着对一定的公民意识的尊重。
三、建造施工及工艺运用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众的民主参与,表现形式上,可以利用雕塑、建筑、绘画、园林、表演、地景、行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在建造工艺上,依据各类材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安装施工技术。
深圳因毗邻香港,公共艺术品极具现代、时尚的气息,追求互动、参与的效果,且在工艺、造型、选材等诸多方面都有不断创新,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
一、难点突破
以《升华星城》为例,该作品就是文化创意与工程制作的精细整合。
《升华星城》雕塑项目自2014年9月16日中标,同年12月24日竣工,整个工期历时100天。作品重达20t,由50余人联合施工制作。设计院依据当地的地勘报告根据数据建模、风荷载、雪荷载、地震等应力,计算出具体雕塑基础以及内部钢结构施工图,于制作时依据图纸的钢材规格,做好加工防锈处理。整个过程依次经历了设计师比利手稿、三维建模、3D打印、10∶1小样、1∶1加工制作、现场安装、灯光调试6个程序,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最终顺利完成。
安装过程中,由于工艺复杂,存在着很多难点,最终都在比利老师、施工方等努力配合下妥善解决。
其一,地面灯光池的制作调整。根据比利的雕塑方案,灯光池的平面与广场的平面标高是在一个水平面上,象征着岁月的脚印的3个同心圆,原设计是一圈钢化玻璃和一圈镜面不锈钢,但在公共场所考虑到观众容易滑倒,镜面不锈钢也容易磨花,就改变为钢化玻璃底层镜面漆涂层工艺。完工后一个月,因灯光池的水汽在阳光下吸附在涂层上无法蒸发,会造成镜面漆大片脱落,最后改成镜面不锈钢同心圆圈在钢化玻璃底层安装,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其二,雕塑安装。《升华星城》的安装难点在于3个立柱与星盘之间的连接。两个套孔的吊装比较容易,但3个点的吊装连接,其难易程度与星盘上的3个开孔的精确计算有很大关系。在吊装过程中,利用套孔的倾斜度与人工的牵引拉力结合,最终克服了吊装中的困难。其三、灯光的深化设计与制作。《升华星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灯光互动雕塑,比利的灯光设计要求素色照明,但为了符合中国公众的广场观赏需求,进行了LED灯光的多色变化。灯光在变化上避免了快速闪烁的节奏,而以一种缓缓绽放的形式呈现。这样,确保了雨天的夜晚,雕塑的多彩灯光倒映在水中,呈现出梦幻绮丽、恰似琉璃的景象。
二、工艺先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追求高效、薄利、普及,传统、繁复、精细、贵胄的工艺美术被新技术逐渐更新,导致各种仿制品、山寨品层出不穷。由于借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已无法满足今天的公共艺术的制作要求,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快餐式改良和普及,工艺技术衍展到公共艺术及标识指示牌,传统珐琅彩延伸为水晶加金属,琉璃延伸为水琉璃、彩色玻璃,釉下彩延伸为贴花纸、丝网印刷,以追求近似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金属印刷、仿制技术被大量运用到公共艺术中。如恒大各个城市售楼展示区的《芳菲蝴蝶》,就是现代金属印刷工艺在户外景观雕塑上的应用。金属加工工艺被运用在公共艺术中,缘由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户外耐腐蚀性、易加工,适合户外抗风化的侵蚀;二是深圳的现代工艺特色,可使金属上呈现任意色彩(烤漆工艺),及印刷任何图片(印刷工艺);三是金属物理重量轻,易于安装和易与建筑园林构件相整合;四是加工周期短,易于成型,成本低,适合短平快的市场需求。
三、造型别致
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比如公园、商业街、广场等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还美化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原有的传统艺术装饰品,逐渐被现代的抽象的公共艺术所覆盖。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雕刻作品,如传统的牌坊、狮子替换成了城市景观家具,传统造型逐渐向现代造型变化。
如东莞万科金色城市雕塑作品《外星蚂蚁》将生活中微小的昆虫蚂蚁在造型上夸张放大,形成与人的视角置换,藉此提升环境的场景感和趣味感,在符合售楼理念的同时,更增强了作品与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尝试运用卡通形象展示艺术主题,更是公共艺术在造型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如“广美雕塑”作品《深圳警察》系列雕塑、挂件,就是通过卡通、漫画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呈现出交警、刑警、防暴警、女骑警等警察形象。三联村系列作品《开玉石》、《精雕细刻》、《魅力》、《珍爱》也是运用的卡通造型,由于作品符合当代民众的娱乐审美心理,给人以轻松愉快的视觉审美感受。
四、材料丰富
公共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艺术材质选择的丰富性,从传统的石材、铜、铁,延展到金属、声、光、电、水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现代公共艺术中,有的采用玉石、有的是钢材、有的是塑料、还有的是木材,这些不同的材质让公共艺术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趣味。
为追求材料本色的回归,尊重材料的语言特色,现代公共艺术开始广泛运用各类新材料、新技术。如作品《升华星城》彩色部分为锻造成型后的进口汽车漆,镜面部分为无缝焊接后手工抛光而成。《外星蚂蚁》借助镜面不锈钢材质的现代感和未来感,挖掘出材质低调奢华的艺术特色。东莞万科松湖中心的耐候板系列作品涉及到花钵、垃圾桶、道牙、灯具、景石雕塑。
五、媒体综合
为体现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会综合各种媒体,各种工艺,使其具有全新的视觉感受,是多种工艺技术如灯光、感应、风动、音乐的复合。人物、雕塑等会随着声、光、电等各种媒体的节奏,成为一种新的语言,诠释作品的主题。如LED灯光结合的《升华星城》、声光电结合的《龙门鲤》雕塑。
《龙门鲤》采用极现代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传统寓意文化,其创意源自于中国人心中“年年有余”的企盼。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该雕塑采用渔与网状的造型,既取“鱼”之形,也取“渔”之意。在灯光照耀下,《龙门鲤》通透轻盈的造型呈现出现代、大气的视觉感受,圆滑骨骼般造型的局部和局部镜面凸显出的精细,吸引公众触摸,跟雕塑喷雾产生很好的互动。伴随着音乐不断变幻的喷雾和灯光,不但更好的烘托了主体雕塑,也把整个广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产生壮观的艺术效果,而群柱式的构图则成为湘鲤跳龙门的定格,喻意着新的格局与新的气象,《龙门鲤》也因此成为该区域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位于东莞万科金色城市的作品《无花果》,也是与水体、灯光结合的现代景观雕塑典范。多媒体、多材质在现代公共艺术的综合运用,不仅令作品艺术时尚,更重要的是让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相关记述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动了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我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热潮。其中涌现了很多被人称道的精品佳作,然而滥竽充数之作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作品既不具备审美价值,又不能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可,成为尴尬的城市空间陌生品甚至垃圾,导致公共艺术所能为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实现。
深圳的公共艺术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公众参与、民间作用的有限、公共艺术缺乏规划性、机制尚不健全、人才短缺等等。就当前而言,公共艺术还存在以下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公共艺术品的整体规划有待优化。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上看,绝大部分的城市雕塑及壁画,主要设立在城市的标志性广场、政府行政大楼的周围、大型交通站点,以及城市商业中心的环境之中,而与百姓生活更为密切的商业街和街头绿地、普通社区等公共空间,艺术景观节点则相当贫乏。如果社区文化和公共艺术活动得以普遍的养育和公众参与,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市民的综合素养就会自然提升,市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就会得以加强。
2、公共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公共艺术的精粗良莠及其成因,包括创作群体不胜任、创作时间急迫,过于仓促,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首先,从整体来看,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在艺术形态上比较单一。国内的许多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追求并不在一个层面。其次,就城市雕塑而言,尽管已经有法规条文方面的规定确保雕塑的艺术质量,然而还是存在不少雕塑具有形式雷同、贪大求快、语言单一、立意肤浅等缺点。本应作为贴近地域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内容的景观,成为了粗制滥造的垃圾。在这种状况下,有学者呼吁,要避免因城市雕塑无序的“批量生产”而加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的发生。
二、深圳公共艺术未来的趋势
目前,虽然有其他一些城市在公共艺术方面超过了深圳,但深圳仍有很多优势,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物质上,公共艺术在深圳取得更大发展的可能性都很大。
首先,政府倡导“文化立市”,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尤其是成功申请“设计之都”,使得这块土壤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养分,深圳出台公共艺术机制已具备一定条件。第二,在深圳,资本建设的投资业已充足。第三,深圳的平面设计服务性很好,“设计之都”走在前面,公共艺术已有样板。第四,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相对来讲市民素质较高,普遍年轻化、知识结构好,在国内是很好的文化产生的宝地。
目前,深圳传统雕塑企业大约60多家,其中,成立于1998年的深圳市广美雕塑壁画艺术有限公司是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企业之一。广美雕塑专注于城市公共艺术,房地产园林景观,室内外浮雕壁画,集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具有城市雕塑设计制作资质,属中国建设部环境艺术委员会理事单位,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深圳市工艺文化创意研究院公共艺术研发中心,是万科、恒大、保利、金地、佳兆业等20余家上市公司雕塑景观供应商、城市景观供应商。公司被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评审为:2011年度中国优秀雕塑企业、2012年被评为中国雕塑20强企业、2013年被评为中国雕塑20强企业、公司有多项雕塑、浮雕壁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申报专利证书,董事长郑萍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 、“深圳工艺美术大师”。
在深圳,包括“广美雕塑”在内的一批致力于公共艺术发展的企业,正在探索并身体力行公共艺术的跨界发展,如与公共家具的结合;与空间环境中的多媒体整合;增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参与性,与公众融合,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标志性景观,成为民众的公共福利的体现。
综合以上条件,在城市雕塑或者说公共艺术方面,深圳有理由成为全国的试验田和标杆。
三、呼吁建立公共艺术的“制度化”保障
展望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未来,总体而言,制约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无法可依”。在国外,许多国家制定了《百分比艺术条例》,强制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拿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建议通过立法,用更有时代感的“公共艺术”的概念取代“城市雕塑”的概念。
在公共区域以一定的百分比作为投资,提高民众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福利,对于深圳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战略方向意义深远。深圳是极具活力、创新创新元素的“设计之都”,深圳公共艺术应掉转头来,放下山寨,以原创为龙头,通过借鸡下蛋,整合资源,缩小与国外的区别和差距,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体现艺术当随时代的特征,跟随时代的发展方向,找出一条突围之路。
参考:
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美化作用
局限与拓展--中国公共艺术状况及问题刍议翁剑青 2013年第9期《装饰》杂志
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朱成VS陈默(访谈录)2011-09-19
“公共艺术在中国”论坛在深圳举行(景观园林人才网 2004-10-19)
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瞻望 潘俊峰
艺术品将进入鹏城公共建筑2007-03-07 《南方都市报》作者:唐洁
公共艺术应该如何分配 公共性与艺术性2014-12-07 来源:信息时报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 撰文 冯钰
主题:酷茶会75期 --公共艺术如何运用到城市空间
公共艺术要和公众“亲密接触”梁 瑛
《理财周刊》公共艺术的创新化
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国内外现状的理解
公共艺术的深圳模式《中国文化报》
孙振华:雕塑是讲法的公共艺术2014年03月07日《 深圳晚报》